尾矿库,这个看似工业生产的末端环节,却成为高悬于生态环境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5年汛期,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深入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过实地勘查+台账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尾矿库进行全方位“体检”。
在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局西乌旗分局的检查人员严格对照《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试行)》,重点检查环境应急事故池建设和运行情况、管线“跑冒滴漏”、防渗设施完整性等关键环节。而远在福建三明,尤溪生态环境局则对全县28座纳入环境监管的尾矿库完成了全面排查。
尾矿库环境风险排查已从传统人工巡查迈入“空天地一体化”的新阶段。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四川局监察执法一处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一座停产尾矿库开展巡查,实现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交办”全链条闭环,效率较传统检查方式提升80%。
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能够对尾矿库坝体、库区及周边山体进行全方位扫描,通过实时图像显示与AI影像比对,精准发现安全监测系统故障、山体冲沟等隐患。
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排查效率,更实现了无死角监测。
在吉林市,生态环境局根据环境监管等级及生产状况,对全市40座尾矿库实施分级管理。将二级环境监管尾矿库和停用的三级环境监管尾矿库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全面进行现场排查。
排查内容重点涵盖尾矿库的土壤饱和度、防(截)洪设施、排水设施、渗滤液收集处理等关键环节。这种分类施策的方法,既保证了重点风险源得到充分关注,又合理分配了监管资源。
“汛期不过、排查不停、防范不止”——这已成为尾矿库环境安全监管的基本准则。主汛期过后,尾矿库环境风险并未消除。土壤经过前期浸泡已趋于饱和,坝体稳定性面临更大考验。
勉县分局将汛期尾矿库环境安全监管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直奔企业、直插现场,对辖区内尾矿库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地毯式排查。
他们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完善汛期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储备是否充足,是否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制度。
攀枝花市东区生态环境局组织辖区内所有尾矿库、干堆场运营单位,全面开展污染隐患自查自纠,建立隐患台账,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消除风险。这种企业自查与部门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风险防控的双重保障。
排查是手段,整改才是目的。针对排查发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立即责令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污染隐患。
多伦县分局在检查中发现顺达矿业和盛大矿业尾矿库存在防扬尘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况,立即要求企业立行立改,企业迅速完成了整改。这种即时发现、即时整改的机制,有效防止了小隐患演变成大问题。
三明市尤溪生态环境局针对排查出的5座尾矿库7个问题,当即责令企业整改。同时,要求各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在汛期来临前进一步加密巡查频次,强化日常自查自纠工作。
整改工作不仅注重眼前问题解决,更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吉林市生态环境局制定长效机制,明确每轮强降雨前后均需对尾矿库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实地研判强降雨对尾矿库造成的环境影响。这种持续跟进的监管方式,确保了整改效果的持续性。
尾矿库环境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攀枝花市东区通过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部门联动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式,着力构建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生态恢复于一体的长效机制。
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强调要加大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力度,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积极组织应急演练,完善环境应急预案。这些措施确保了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减轻环境影响。
生态修复是尾矿库环境风险防控的最终目标。攀枝花市东区积极引导各运营单位充分利用汛期降水优势,及时实施追肥、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补植补种等关键措施,精心养护复绿植被。这种主动生态修复的方式,有助于尾矿库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未来,随着无人机巡查、AI影像比对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尾矿库环境监管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从无主库治理到生态修复,从监测井规范建设到应急物资储备,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整体防控效果。
尾矿库环境安全治理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更需要企业的自觉履行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参与。只有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筑牢尾矿库生态环境安全防线,让这些工业时代的“印记”不再成为生态环境的负担。
免责声明: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