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安全的第一道关口,错误的选型会带来先天性的安全隐患。
介质匹配性:确保软管的内胶材质与所输送的介质兼容。
输水/喷浆:通常采用耐磨、耐水的合成橡胶(如SBR、NBR)。
输气(压缩空气):需使用专门设计的空气管,通常具有更强的抗压和抗爆裂能力。
输油(液压油、燃油):必须使用耐油性极佳的橡胶材质(如NBR)。
压力等级匹配:软管的工作压力(WP) 和爆破压力(BP) 必须大于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工作压力(包括峰值压力,如水锤效应)。一般要求安全系数(爆破压力/工作压力)在4:1以上。
结构强度适宜:
增强层:根据压力需求,选择增强层(如纤维编织/缠绕或钢丝编织/缠绕)足够强的软管。
外胶层:选择耐磨、耐撕裂、可能还需要阻燃(用于井下)和抗静电的外胶材料。矿山环境推荐使用耐磨型和铠装(带金属或增强外覆层) 软管。
认证与标准:采购的软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如GB/T、MT/T标准),并有清晰、永久的标识(包括制造商、规格、压力等级、生产日期等)。对于井下使用,相关产品应具备安全标志证书。
不正确的安装是导致软管失效的常见原因。
正确连接:使用与软管尺寸、压力等级匹配的合格的接头(扣压式、可拆式、法兰式等),并由专业人员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扣压组装,确保连接牢固、无泄漏。
避免过度弯曲:安装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软管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急剧弯曲会扭曲增强层,导致过早损坏和压力承能力下降。
留有余地:安装时应留有足够的长度余量,以避免设备移动时软管被过度拉伸或压缩。绝对避免在紧绷状态下使用。
避免外部损伤:布线时应避开尖锐的棱角、高温表面、可能被车辆碾压或重物挤压的区域。必要时使用软管护套、护簧或设置保护套筒。
规范操作是保证安全的关键。
平稳操作:避免突然、猛烈地开闭阀门,以减少水锤或压力冲击对软管的损害。
定期检查:使用前必须进行例行检查,查看是否有:
鼓包、气泡:表明内衬层已损坏,增强层受压变形。
割伤、撕裂、磨损:特别是外胶层磨损露出增强层时,应立即停用。
硬化、龟裂、老化:因臭氧、化学品或阳光暴晒导致。
接头松动、泄漏或腐蚀。
正确拖拽:移动软管时,应手持接头部位拖拽,而非直接拖拽管体,以免造成损伤。
泄压后操作:在拆卸、移动或检查软管前,必须确保系统压力已完全释放。
静电导除:在干燥环境下输送易燃介质(如粉末、油料)时,应注意软管的导电性,必要时使用导电软管并确保有效接地,防止静电积聚。
环境危害规避:尽量远离焊接作业火花、高温热源、化学品溅洒等。
清洁:使用后应及时清理管体内的残留物,特别是水泥、砂浆等易凝固物质。
正确储存: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内,避免阳光直射、臭氧、潮湿和极端温度。库房内不应存放油类、溶剂、酸碱性物质。
避免承重:储存时应平放或悬挂于圆弧形的架子上,严禁堆叠重压,以免变形损坏。
定期试压:对于关键部位的高压软管,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耐压试验。
必须坚决杜绝“带病工作”。
立即报废的情形(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必须立即更换):
管体出现任何形式的爆裂、鼓包。
内外胶层有严重的、可见的化学腐蚀或烧蚀。
外胶层磨损严重,露出增强层(无论是纤维还是钢丝)。
软管在压力下有明显的扭曲或永久性变形。
接头严重锈蚀、松动或泄漏无法修复。
管体出现局部硬化、龟裂,且弯曲时裂纹扩展。
按期报废:即使没有明显损伤,软管也有自然老化周期。应根据使用频率、环境恶劣程度和使用说明书建议,设定一个最大使用期限(如1年、2年),到期强制报废。
选对的:匹配介质、压力和环境。
装好的:正确连接,避免应力集中。
勤查的:使用前检查,定期维护。
果断换:出现隐患,立即报废,绝不将就。
免责声明: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