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掘作业的分时段安全管控,是降低事故风险、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不同时段的生产条件、人员状态和环境因素各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煤矿采掘作业的安全管控,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分时段”,主要是因为不同时段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不同班次:早、中、夜班的自然环境光照、人员生物钟节律、管理层的在岗情况都有显著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员工的警觉性和疲劳程度。
特殊时段:节假日前后员工容易思亲分心;交接班时可能因沟通不畅或抢进度出现纰漏;夜班则受生理因素影响,事故风险相对较高。
工程不同阶段:采掘工作面的初采、收尾、过断层、巷道贯通等特殊作业阶段,地质条件和工艺复杂性增加,需要更严密的管理措施。
因此,分时段安全管控的核心,在于识别并精准应对这些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实现从“一刀切”的粗放管理到“因时制宜”的精细化管理转变。
以下是结合不同时段特点梳理的安全管控要点:
日常班次 | ||
加强巡查 | ||
针对性排班 | ||
特殊时段 | ||
规范交接流程 | ||
强化思想疏导 | ||
工艺阶段 | ||
一工程一规程,一变化一措施 | ||
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
有效的分时段安全管控,需要坚实的支撑体系:
制度建设与培训教育:关键是让安全规程“落地生根”。
常态化培训:采取“每日五题、每周一案、每月一考”等方式。
强化班前会:利用班前会进行安全提醒、危险预知和抽考提问。
实操训练:定期组织针对性的实操演练,如风锤打眼、设备故障处理等。
科技兴安与动态监控:利用技术手段弥补人力监管的不足。
人员定位系统:实时掌握井下人员数量和位置。
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重点作业头面、关键设备、出入口等全覆盖视频监视。
车辆智能调度与防碰撞:露天煤矿应安装卡车卫星定位调度、车辆防碰撞预警等系统。
数据互联互通: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风险评估与应急准备:主动识别风险并为意外做好准备。
常态化隐患排查:例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每月至少一次水害隐患排查。
强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按规定开展普查并编制报告,巷道掘进和回采前进行超前探测。
完善应急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备齐应急物资和装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煤矿采掘作业的分时段安全管控,是一项需要精细化管理、系统化思维和科技赋能的复杂工作。其核心在于:
抓住“重点时段”:如夜班、交接班、节假日等,实施差异化的精准管控。
管好“关键环节”:如过地质构造带、安装回撤等,确保技术措施到位、现场监督有力。
筑牢“基础支撑”:通过持续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依靠技术手段增强监控能力,利用制度机制消除管理漏洞。
记住,“安全源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真正有效的安全管控,体现在对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的细微关注和不懈坚持上。
*免责声明: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