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CO)是煤矿井下环境中常见的危险气体之一,具有无色、无味、高毒性的特点,极易引发中毒事故。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的正确安装、规范使用及定期维护,是保障矿井作业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结合相关技术规范与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的安装要点、使用规范及维护方法。
安装位置选择
重点区域覆盖: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一氧化碳传感器需设置在以下关键位置:
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工作面或工作面回风巷(报警浓度为≥0.0024%);
带式输送机滚筒下风侧10m~15m处;
自燃发火观测点、封闭火区防火墙栅栏外;
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及总回风巷。
安装高度与方向:因一氧化碳密度略低于空气,传感器应垂直悬挂于巷道顶板附近,距顶板≤300mm,距巷壁≥200mm,且传感器工作部位朝下,确保气体有效接触。
环境避让:避开通风口、风门、高温(>38℃)、高湿(≥95%RH)及强电磁干扰区域,确保检测环境稳定。
安装步骤
固定支架:在选定位置钻孔并固定膨胀螺钉,确保支架牢固;
接线与通电:按说明书连接电源线,检查电源稳定性(部分矿用传感器需防爆电源适配器);
功能测试:通电预热后,按下测试按钮验证声光报警功能,确认传感器正常工作。
参数设置
报警阈值: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的报警浓度通常设置为0.0024%(24ppm),需根据矿井实际通风条件调整,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联动控制:部分传感器需与通风系统或断电装置联动,确保超标时自动启动应急措施。
日常操作
定期测试:每周手动触发测试按钮,检查报警功能及指示灯状态(绿色闪烁为正常,红色为报警,黄色为故障);
数据记录:实时监测CO浓度数据,发现异常波动需立即排查泄漏源并启动应急预案。
环境适应性
避免在传感器附近喷洒杀虫剂、油漆等化学物质,防止污染传感器探头;
井下作业时,确保传感器防护等级满足IP65以上,防尘防水。
清洁与检查
表面清洁:每月用软布擦拭传感器外壳,避免使用化学溶剂;定期清理进气口灰尘,防止堵塞;
内部检查:每季度检查传感器内部电路连接是否牢固,外壳有无腐蚀或破损。
校准与更换
定期校准:每季度使用标准气体(如50ppm CO)进行零点校准和满量程校准,确保检测精度;
传感器寿命管理:电化学传感器寿命通常为2~3年,需根据厂家建议及时更换老化传感器6。
电池与电源维护
每月检查电池电量,低电量报警时需及时更换防爆型电池;
长期不使用时,断开电源并存放在干燥通风环境中。
故障处理
若传感器频繁误报或无响应,需检查线路连接或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维修;
严禁自行拆解传感器,避免破坏防爆结构。
人员培训: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熟悉传感器功能及应急处理流程;
多传感器协同:在复杂区域(如采煤工作面)需与甲烷、温度传感器配合使用,形成综合监测网络;
法规合规性:安装与维护需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及国家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如GB 3836)。
通过科学的安装、规范的使用及系统的维护,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可有效预警CO泄漏风险,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矿井具体条件,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并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与设备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