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冶炼炉渣是火法冶金的一种产物,其组成主要来自矿石、熔剂、还原剂灰分中的造渣成分,成分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炉渣是各种氧化物的熔体,这类氧化物在不同的组成和温度条件下可以形成化合物、有少量硫化物、氮化物、硫酸盐等。这些盐有的来自原料,有的是作为助熔剂加入的。通常情况下,吹炼渣含铜品位较高,其次是熔炼渣,熔炼渣经过贫化的贫化渣品位最低,一般在1%以下。铜冶炼炉渣多呈黑色或是褐色,表面有金属光泽,内部结构基本上为玻璃体,结构致密、硬而脆,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炉渣中以铁、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铝的含量较高,占60%以上。由于铜矿来源不同,除了含铜外,还含有钴、镍等有价元素,通常还含有铅、锌、金、银等有价金属,但含量较低。从含量范围来看,铁含量约为30~45%,铜含量有的在低于1%,属于贫铜矿范围,有的介乎于1~2%,属于中等铜矿范围,有的在2%以上,属于富铜矿范围。矿物组成中绝大多数是铁橄榄石,其次是磁铁矿,还有少量脉石组成的玻璃体;其中的铜矿物,由于冶炼工艺不同,则以氧化铜、硫化铜、金属铜、化合铜等形式以及不同的含量分布于炉渣之中。此外,个别冶炼厂因处理的铜矿石原料特殊,产生的炉渣中含有金、银、钴等可以回收的有价金属。铜冶炼渣从广义上看是一种“人造矿石”,它的物质组成结构是随冶炼过程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铜冶炼渣是一种组成较为复杂的物质,一般含有5~6种或更多种氧化物及各种硫化物、硫酸盐以及其他微量成分。外观一般为黑色或黑绿色、致密坚硬,比重约为4,渣中含量最多的是铁和硅,主要矿物为铁橄榄石和磁铁矿及少量的磁黄铁矿,硅大部分造渣生成铁的硅酸盐,并有少量的硅呈硅灰石及不透明的玻璃体;其次为铜的硫化物、金属铜和少量的氧化铜等;还含有极少量的金、银、镍、钴等有价成分,主要分布在磁性铁化合物和铁的硅酸盐中,以亚铁硅酸盐或硅酸盐形式存在。炉渣中的铜多呈硫化物形态存在,主要有似方辉铜矿、辉铜矿、黄铜矿、似斑铜矿和金属铜等。铜矿物在渣中常与铁橄榄石基体和磁铁矿嵌布在一起,或呈球状被磁铁矿所包裹。有的则是铜铁矿物共同形成斑状结构与铁橄榄石基体中,或数种铜矿物嵌布共生。铜渣中的铜矿物和铁矿物的粒度大小则随炉渣的冷却条件和炉渣组分不同而有着很大的差异。炉渣中铁与氧有较强的亲和力,形成氧化铁,其中一部分与渣中的二氧化硅形成低熔点的铁橄榄石,即炉渣的基体,占炉渣总铁量的28%以上,其余部分则是Fe304,占炉渣总铁量的30%以上,尚有少量Fe2O3、FeS。渣中二氧化硅除与FeO形成铁橄榄石外,还与CaO等形成少量的硅灰石和玻璃相。铜冶炼渣的典型成分为Fe:29~40%、SiO2:30~40%、Al2O3: ≤10%、CaO: ≤11%、Cu: 0.42~4.6%;不同的冶炼方法其组成有所差别,不同熔炼炉渣中铜、铁物相组成和含量也各不相同。熔炼炉渣铜品位处于0.76~4.58%、铁品位40.92~45.99%之间。铜熔炼渣铜物相中主要以硫化铜为主,绝大多数占到总铜分布率的60%以上,最高达到87.13%,其次为氧化铜和金属铜,氧化铜则处于5~60%之间,最高可达56.55%;金属铜则处于9~25%之间,金属铜高达20.31%;个别炉渣其它铜达到10%以上。铁物相中以铁橄榄石和磁铁矿为主,二者之和占到总铁分布率的80%以上;其中铁橄榄石处于8~65%之间,最高达62.14%;磁铁矿则处于33~45%之间,最高达44.09%;个别赤褐铁矿分布率较高,达到57.43%。吹炼炉渣以转炉渣为主,转炉渣是冰铜经转炉吹炼而产出炉渣。转炉渣外观成黑色和黑中透绿,性脆、坚硬、结构致密,密度约为4~4.5t/m3,渣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铁和硅,它们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于渣中,主要成分是铁橄榄石和磁铁矿。水淬铜渣是一种黑色、致密、坚硬、耐磨的玻璃相,外观呈粒状和条状,夹杂有少量的针片状,表面有金属光泽,颗粒形状不规则,棱角分明,密度3.3~4.5t/m3,松散密度为1.6~2.0 t/m3。,孔隙率为50%左右,细度模数为3.37~4.52,属粗砂型渣。此外,炉渣中含有微量的有毒元素、毒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不具有浸出性毒性、腐蚀性、放射性及急性毒性中的任何一种以上的,为一般固体废物,可以进行开发性研究。由于工艺条件不同,物相组成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吹炼转炉渣铜品位处于1.74~7.26%、铁品位49.45~53.59%之间。铜转炉渣铜物相中主要以硫化铜和金属铜为主,二者之和占到总铜分布率的78%以上;其中硫化铜处于44~96%之间,最高可达90.4%;金属铜则处于15~36%之间,最高达35.14%;氧化铜则处于10~20%之间,最高可达19.82%。铁物相中以铁橄榄石和磁铁矿为主,二者之和占到总铁分布率的50%以上;铁橄榄石处于8~70%之间,最高可达69.88%;磁铁矿处于26~80%之间,最高达到78.18%。